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这本书曾给我的教学生涯带来方向性的指点。为了使今年暑假教师的读书充电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专门给每位教职工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且人手一册。
由于年龄的原因,虽然已离开站了近四十年的讲台,但是当我再次静下心来读这本书中时,依然被作者表现出来的那种直面交流娓娓道来的感觉所吸引。书中提出并解决的问题正是教师关心并迫切渴望驾驭的,所以,我认为这的确是一本好书,至少它符合了好书的标准之一,可以让人从不想读到想读。而事实上,虽然国情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教育形势更不同,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仍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点较深的体会是:作者迸发出来的教育智慧和奇妙的点子源自他肯思考肯钻研肯献身的精神。比如,他在《谈谈后进生的工作》里写到,他编写了一本《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面有200多道题,且每道题都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的;为了一个叫费佳的孩子,搜集了一百本书和小册子,让他可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200本。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工作量,而所有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为这一个孩子,他后来欣喜地写到这些图书顺便又给另外几个孩子提供了帮助,他为此而感到十分欣慰。这实在令人惊讶,费了那么多心血却仅仅使这几个孩子受益,他还那么高兴,值得吗?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的意志呢?我想,只有把工作当做事业,甚至当做爱好,才能做得到吧。反观现在有些教师,也是常常会遇到这种扶不起来的学生,在经过多次努力之后,不见起色,心里便会感觉努力不值,所以就采取放弃的态度。而苏霍姆林斯基却真正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
第二点较深刻的体会是:作为老师,不仅要会教学,还要善于把教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勇于包装自己,展现自己。那就是让自己从匠人变成大师。因为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丰富生动,信手拈来,这都是养成了写教育日记平时留心的结果。但更是思考总结的结果。他在第90条建议《我怎样写教育日记》里谈到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么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无比懊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为什么没有更认真地坚持学校要求做的教学反思,以至于那么多鲜活的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从身边流逝了,失去了那么多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岂不痛哉!
第三点较深刻的体会是: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阅读与思考的重要性。阅读且学会思考,是最好的学习途径。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是8年;进入90年代以后,1年就增长一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后,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现在我们许昌十二中提倡教师终身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想告诉自己和教育的后来者,想进步想成熟些吗?想变得睿智吗?想让自己轻松愉悦吗?多读书,勤思考吧!让自己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二〇一六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