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名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晁 长 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尤其是文学名著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它总结并隐喻了一个时代,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名著阅读对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毋庸置疑,我从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感到:引导学生走近经典,加强名著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要阅读的文学名著总量10部。分别是:《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名人传》等。这些作品都是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教育、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同时,倡导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功德无量的,应该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具体有三点:
一、 阅读名著是阅读教育的需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体现语文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 。
二、阅读名著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对学生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
三、阅读名著是传统美德教育的需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引导学生学习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民族品质,发扬上下求索、尊师敬业的民族精神,陶治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民族情感,遵守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的道德规范,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人民思想的结晶,并将之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导致部分教师整个语文教学环节只重视短期效应,拼命练题,名著仅仅提到为止。他们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的甚至将之视为“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他们的知识面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宽;他们思维不够活跃,可以通过阅读来促进;他们语感可以通过阅读来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唯有博览群书,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益。语文教师必须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语文教育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文学名著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
文学名著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功效。文学名著的容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文学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读物,怎样去查工具书,怎样制作读书卡片,怎样作摘抄笔记。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例如:如何精读?如何略读?帮助学生处理好博览与精熟的关系。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责任,用富有个性的教育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最爱,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思想,精神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