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斯尼斯人(4494-VIP认证)-最新App Store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以创新精神催开新课程改革之花------贾黎霞


更新时间:2013-11-29 08:51:43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1427 次  【作者:】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2004年9月以来,河南省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实验,许昌市十二中首轮参与了新课改的教学实验,选择使用了人教版实验教材,至今已进行了三学年的教学实践,亲身感受了教师行为的转变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感受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快乐。现总结三年多的教学体会与同行们一起探索。

一、转变理念,走进新课程

在新课改的新教材使用实验前,我们认真参加了化学新课程及新教材的学习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通读了人教版、上教版、湘教版的新教材,以二十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新课程理念反思自己,在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新教材,建构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一是让每位学生积极和持续的兴趣有信心地学习化学;二是给学生以平等的学习机会,使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实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三是让学生在教学情境、已有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中学习化学,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培养探究能力;五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相信科学会使人类生活更美好;六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自省和自我评价。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简单过程,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更是师生互相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探索新知识、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教师应在新课改中积极主动探索、反思总结、创新提高并不断发展自己。

二、开拓创新,实践新教材

我们在使用新教材前,先向家长、学生宣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达成共识。同学科老师成立备课组,每周确定一天或两天为集体备课日,在集体备课日一起交流、讨论,然后分工,分别准备教具,准备情景资料、VCD光盘、多媒体课件,准备小黑板、挂图,准备实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教师从“孤独的职业”变为“共事的伙伴”,从以前的几乎互不相干到友好竞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合作,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

为充分发挥教学对课程的能动作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独立思考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可以从生活经验中选取与教材相关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科学史实、新闻报道,以实物、图片、音影材料、故事对话、趣味小实验、悬疑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以实验活动和探究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构建和吸纳信息,获取知识。如在教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教师以《屠狗妖》的故事创设情境,师生以共同捉拿屠狗妖来进行学习;学习“分子”时,以“闻到花香”“糖放到水中不见了”“湿衣服在太阳下面干得快”等生活实践进行情境引入;学习原子时,由“原子是实心球体吗”让学生进行虚拟想象,发表言论,进入情境;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以“鸡蛋游泳”的实验进入情境,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既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还要做好引领组织工作,帮助、激励和支持学生学习,通过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2.夯实基础,认识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设置和要求是最基本的: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会用简单的化学用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会分析相关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化学实验技能,设计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等。注重了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对重点知识有所淡化,对难点知识,如“离子检验”“化合价的规定”等进行了削减,降低了难度,并设置了“讨论”环节来突破难点。更注重了理解和应用,以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好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态度,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对“双基”的掌握,这样不是像一些老师认为的消减了“双基”,而是更加注重“双基”教学了。只是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上有了重大转变,老师们容易进入误区,造成了只注重热闹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达不到“双基”目标;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夯实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要。

3.加强实验,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思维。因此,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巩固发展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好学生实验的界限,使实验更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家庭小实验的设置更简单易行,效果明显,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可结合具体情况安排。如“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把通入氧气改为用试管垂直向下扣住白磷,直接让白磷接触空气,效果明显,操作简便,使原理更加容易理解。重点知识要力争通过实验来接受,把家庭小实验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搬进课外活动,开放实验室,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学到技能,并使科学方法好科学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巩固“双基”。

4.小组合作,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合作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感情和交流信息。学生们都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别人,小组合作正好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把学生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小组,确定出组长。实验设计、小组展示促使他们不断在与别的同学的对比中反思,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在互相欣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积极进取,促进学习。把学习当作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下去就会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多媒体辅助,使学生学习充满活力。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多媒体介入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信息、多媒体、高效益”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张嘴、一本课本、一块黑板或加上一张挂图的教学模式。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可以有效地化解难点

如:“原子”一节,先让学生对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的实验现象感知,问:“氧化汞分子还能再分吗?再分成什么微粒?再分后继续加热还能再分吗?”展示计算机制作的三维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氧化汞分子破裂成汞微粒,氧微粒,许多汞微粒聚集成汞,每两个氧微粒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用动画镶嵌到有文字注解配音,带色彩并可定格的图像上,使原来肉眼看不见的化学变化的分子、原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建立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的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的过程”这一微观理论基础。危险性、污染性实验嵌进电脑软件,增强环保意识

有的化学实验是具一定的危险性,有的有毒,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为加深学生印象,要用实验证明等,若操作不当可能印发意外事故,易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并污染环境。我们采用老师在一定的保护措施下做实验,用录像形成嵌进电脑或动画模拟在教室的VCD上展示,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关键之处可重复、定格等,不仅渲染气氛,学生还印象深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并强化了环保意识。

6.及时评价,使学生得到促进和激励。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的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素养。因此,让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使教学评价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探索总结,建立了学生成长评价档案,及时收集关于学生评价的资料,并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自评互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评价。具体包括:课堂表扬、探究活动、回答问题、质疑能力、学习笔记、实验操作技能、单元检测、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如笔记、作业,每学期期中期末展评,划分A、B、C三个等级,记入档案,每学期公布两次。使评价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强心剂,增强了学生努力进取的信心好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培养能力并重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化学新课程改革添增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坚持创新。

学校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相关连接 | 管理登陆

澳门威斯尼斯人4494 ©版权所有 地址:许昌市望田路7号 电话:0374-2361001
备案号:豫ICP备10012515号-1 技术支持:【春秋网络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