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19-06-03 15:10:34 信息来源:张红宇名师工作室 浏览次数:11480 次 【作者:】 江南五月天籁雨,夏木阴阴正可人 一一许昌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助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许昌市十二中 张红宇 2019年5月12日至18日,许昌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助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 5月12日上午来自曹魏古城的八十多名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的“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助理)在许昌市教育局的统筹安排和师训科的精心组织下,乘上了南下的高铁,经过了七八个小时的行程顺利抵达浙江金华。 翌日清晨,我们撑着伞来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江南的雨轻柔淡雅,润物无声,初夏绿树新叶,阴阴可人。驻足高大的孔子像前满怀希翼: 希望在这次培训中得遇良师,为初建工作室经验不足的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八点半,我们在浙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议室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先后聆听了6位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的报告,实地考察了3个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一场场专家报告,一次次工作室实地考察,让我们感到了教育的深邃与宽广,让我们因忙碌而浮躁的心变得沉静,我们在学习着,观察着,思考着: 浙师之行话学习 嘉兴教育学院学科教研处处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兼职督学——吴磊峰教授为我们做了《培育学科研修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经验介绍的报告。 吴磊峰教授先从教研培训工作面临的现状和挑战开始向我们娓娓道来“三名”工作室成立的迫切性。接着,从工作室团队的切入点、着力点、立足点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名师工作室的目标、构建、活动、组织。主持人组建团队分层管理。核心成员常鼓励,骨干成员有任务,普通成员有考核,把最优秀的成员放到最关键的环节上,保证研讨层层推进,顺利进行。研讨方式多元,创建多方平台,线上线下互动,多种渠道共存,共享集体智慧,全体成员共同发展。 吴教授的讲座有理念,有经验,有方法,对工作室建设颇有启发,作为一名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要追求卓越,拥有广博的知识,提升学术素养,善于理性思考,不断学习。 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阮高峰教授作了《智慧时代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讲座。阮教授从身边购物事例入手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高度依赖智能技术的时代,教育行业在这个大背景下,步入了智慧教育的时代。新时代的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阮教授向大家展示了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百度袋鼠、有道云笔记、浏览器插件、水印处理、PPT的多种功能……智能技术是我们这些老教师的弱项,我正在为录微课一筹莫展,阮教授传授的方法机巧实用,令人收获颇丰。 义乌中学杨胜大老师就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进行了经验介绍,在应试和新课程改革的压力下,如何进行网络平台共享,教育资源整合,科学顶层设计,进行时间规划与目标引领,杨老师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科学管理,有效提升一一新考改背景下,普高班级管理大家谈》。他从熟悉新考制,引导自主规划;认识新自我,明确奋斗目标;严守新制度,规范行为标准;掌握新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好习惯,积累分享财富五个方面介绍。杨胜大老师身兼数职,班主任工作又繁重复杂。但他心中有目标,做事有方法,思想有深度,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有的是朴素真实的日常工作的呈现。杨老师的交流让人醍醐灌顶。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它,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情重复做,就会成功。 浙江省功勋教师、台州中学校长郑志湖做了《共同发展,追求卓越》的报告。他从明确目标,制定规划、激活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内驱力等九个方面,从名师、名校长两个角度,就构建一个学习型、合作型、科研型、实践型、成长型、辐射型的工作室分享了他的工作经验。郑校长年过花甲,长途跋涉,早早候场,连续三个多小时讲座中间无休息,精神矍铄,他用无言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浙江师范大学李润洲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研究问题的选择一一做一个有“问题”的教师》。李教授认为,课题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基点,他从“什么是问题、研究问题的选择标准、研究问题的选择来源、研究问题的选择策略”四方面为我们解读。李教授懂得基层老师的需求,讲解化简为繁,深入浅出,让我们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搞好课题研究有了信心。 浙师之行说考察 金华四中 这个学校的特点是知心教育、因材施教、体育见长。金华四中的知心教育从2000年开始,历时20年,经历了“知心家庭教育”、“中学知心教育模式研究”、“知心课堂行动研究”几个阶段。价值特征是以师生为中心,关注领导与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目标是释放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力,并通过他们来解放每位学生的学习创造力。 金华四中童校长的工作室实行值周制度,每周有任务,月有考核。他还用PPT展示了送教下乡、 磨课、课题指导、跟岗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工作室活动。童老师真诚地分享了作为主持人的实践体会。童校长强调,工作室组织活动要与当地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取得联系,要获得校长和教研员的支持;工作室的提升要向所在高校的专家、教授借脑借智,获得他们悉心指导;工作室要扩大影响需要与兄弟县市的名师工作室加强横向联系,联合开展一些活动;工作室要有生机活力就要扎根教学-线,提供一些一线教师所想所需所要的高质量资料。 磐安中学 磐中以“为学生的人生幸福作准备,为人类的共同福祉作贡献”为办学理念,以“淳美、智慧、坚毅、博雅”的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通过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促进师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尚美教育”的办学特色。 卢洪波老师负责给我们介绍周生民名师工作室的基本情况。他们的资源建设有常规资源建设、微课程建设、专题资源建设。网络教研形式是他们主要是工作室成员研讨方式,他说,其实最能提升成员成长的教研形式还是线下活动,名师面对面。他们也提出了有开展线下活动和教学时间的矛盾,资源建设的质量与活跃度之间的矛盾。 浙师附中 朱红彪老师的语文工作室是“以教会友,以友辅教”的平台,以语文教学为聚合源,吸纳省内外追求进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联络感情,切磋教艺,促进成员快速成长。工作室走平民化路线,更多关注和支持二三线学校的发展,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更多的教育薄弱地区的一线教师能享用优质资源,能获得团队共进的推力。朱老师讲座的内容易懂而实用,态度真诚而坦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而不著则虚,作为名师工作室,要教研并重,通过“研”促进“教”,在教中践行研的成果,反思研的过程。 浙师之行谈感悟 几日来的“思维风暴”让我收获颇丰,我不禁反思:我们在平常教研中不缺乏研究,但是没有把平时无意识的工作变为有意识的工作,我们占有大量形象可感的案例却不擅长理论研究是因为理论知识不够,缺乏深入思考,每天的工作仅仅是机械地重复。理论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根据需要去学习理论知识,溯本求源,促进我们必然要进行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关注课题研究,从而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在课题研究的选择上要有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服务于教学,新颖独特,切入点小。研究课题有统一性、持续性,工作室所有成员研究同一课题,在母课题之下设立子课题,这样研究有系统不散乱。这样往往能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快速形成名师工作室的品牌。 在参观完几所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并聆听主持人的经验介绍后我颇受启发,对待自己的工作室建设有了更成熟的想法。首先明确思路,完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加强专题研究、建立校本资源库,发展专业能力,让工作室成为教学研究的坚实平台和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其三,体验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教研,以提高工作效率,向智慧教育更进一步;其四,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根据成员特征帮助他们进行个人成长规划,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读书、实践、写作。这样逐步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工作室,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江南五月天籁雨,夏木阴阴正可人,不知不觉,培训学习行程已经结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在浙江金华的这场遇见,让我近距离地感受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了解名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为我推开了教育研究的大门,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梦加倍努力,为学校、为许昌市的教育倾尽自已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